学院新闻

2024年音乐学院田野作业课程掠影罗田组(三)

发布者:音乐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4作者: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系列报道《灿烂的楚文化》,探寻楚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故事提到了这里。在2024519日我们走进黄冈罗田九资河镇,这里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

余三胜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他1802年出生,年轻的时候就为了生计离开了故乡,学汉调搭徽班闯京城,为京剧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余三胜的儿子余紫云更是京剧旦角泰斗,同光十三绝中就有他的身影。他的孙子余叔岩更是创造了京剧著名的流派余派,余派也是现在当下流行的生行流派中学者最多的一个行当。可以说余家三杰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灰的贡献。他们的努力和才华,使得京剧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一:三胜剧院表演的照片)


(图二:罗田三组在三胜广场留影合照)

下午我们来到了九资河镇上听肖老师讲课,老师讲到由于没有市场,所以缺少唱东腔戏的新兴人才。到目前,这个镇上只有肖老师和一位80岁的老先生,还在坚守这项文化。东腔戏是罗田大别山地区的戏曲,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之下,会有不同的感动,会根据个人喜好,对人物的理解而唱,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东腔戏属于黄梅戏和京剧的前身,京剧中有好多是罗田的特色。比如说,“我”这个字在东腔戏的发音中,很像罗田话的发音,也有好多拥有武汉话中的发音,具有汉剧的元素。老师为我们展示了锣鼓,并给我们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过后,我们对老师所讲的东腔戏的故事感触深刻,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做合格的继承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言传下去……

(图三:老师对我们进行教学与指导)

接着,我们了解到了罗田的非遗特色油面。传说元朝罗田多云乡(今九资河镇)农民徐寿辉率百万起义大军,纵模中原,所向无敌。但随着义军占领的区域扩大,免不了长途征战。路途太远,粮草携带就成了关键问题。徐公与夫人看着将士们挨饿,十分着急。后来上官夫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亲自制作了一种速食面条。就是选用精粉,用麻油和精盐,再调和成面团,搓成条,缠于两根细竹条上,然后,放在特制面架上拉成线状,晾干收藏。食用时,只要将面条放入开水中煮沸,立刻就可吃食,味道十分香美。上官夫人将制面方法教给了后方管粮草的将士,解决了粮草之忧。2011年,罗田手工油面制作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观看了阿姨做面的过程。阿姨把油面从和面到扯成面条的过程用视频播放给我们观看,深刻了解到了这项非遗文化。

(图四:阿姨在给我们准备下面)

(图五:晾晒的油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需要进入“田野”开展田野调查。我们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田野调查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