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田野作业活动系列——1905班

发布者:音乐学院发布时间:2020-11-03作者:浏览次数:479

通讯员:穆闻浅王子英)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湖北师范大学始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缤纷多样的活动。一年一度的采风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上善守正的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素养而提供的活动。

2020年10月14日,在师们的带领下,湖北师范大学1905班的同学们带着一颗求知的、热情的心,来到恩施鹤峰县走马镇进行了为期八天的田野作业。

15日上午,湖北师范大学1905班的同学们来到走马镇李桥村村委会欣赏到地方传统文化——围鼓。围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峰围鼓由一支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而成。既有翻江倒海、暴雨骤停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花绽鸟嬉的情韵。位于中间的鼓手就是他们这个“乐队”的指挥,演奏什么曲子是靠鼓手的“前奏”决定的(鼓手会通过节奏型或手势告诉锣手将演奏什么曲牌)。两副钹“头打强,二打弱”,一个人打前半拍,另一人打后半拍。大锣起到稳定整体节奏的作用,勾锣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接着老艺人向我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学习的心得与经验,简单点说就是勤奋和天赋,勤学苦练再加上一点自己的天赋。

通过观看这次围鼓表演我们很深刻的体会到了土家族人民热情、直爽、开放豁达的民族性格;也能体会到土家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表演围鼓时肢体语言、神态的变化,而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去思考民间艺人所具有的表演形式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和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当中去。

 

 

16日上午,聆听了当地“八仙”唢呐。当地的一位老艺人用八仙为我们演奏了一首《满堂红》,声音一出来就令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当地八仙的音色和学院派唢呐的音色差异很大,前者的音色很低沉,而后者的音色偏亮。一曲从头到尾老艺人没有使用嘴巴换气,全部使用的是“循环换气”,这点着实令在场的各位感到惊讶和震惊。

通过老艺人的自我介绍我们得知,他手中的八仙是当地的民间艺人打造,由自己的祖辈传下来的,大概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管身是由当地的桐子木制作的,而喇叭是用民间艺人使用铜材亲手打造的。在听老师傅的讲解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不像现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师傅哼曲调,徒弟去记忆,尽力吹出哼的曲调,是真正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当地居委会书记也对1905班的同学们寄予殷切希望:不管到哪里,都要去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传统,将传统音乐带出去。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欣赏完老艺术家表演的“八仙”唢呐,前往走马镇木耳山万亩茶园,这里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这片茶园曾被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正逢鹤峰县采茶大会,领略了土家族摆手舞的魅力,以及土家人民的热情好客

 

 

为期8天的田野作业,打破了单学科调查结构形式,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同学们通过对围鼓音乐与白事文化、八仙唢呐音乐的调查研究,采用记谱、访谈民间艺人、录音、录像、测绘乐器、记谱等方法,深入考察了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与传承。

同学们深刻感受民风民俗民歌以及风土人情,对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乐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领略到了它的魅力。但是它现在逐渐落寞,在整个县上会的人以及传承的人寥寥无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感内疚。这让我们更加加深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更好的发展,让非遗文化更好的让世界知道和走出去。万亩茶园让人感受到了土家人民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生活环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更好的造福自己的后代,也让自己的家乡更加美丽富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有些同学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上,会带着这份宝贵的记忆,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